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2017/12/29 | 来源于:本站  | 点击量:

    核心提示: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
 脑血管疾病是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心源性栓塞、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可导致或伴发脑部血管狭窄、闭塞,这可使脑局部缺血或因血管的破裂而出血引发脑中风。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一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又称危险因素。
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如能对这些因素予以有效的干预,则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能显著降低。引起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遗传、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心律失常、眼底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口服避孕药,饮食因素如高盐、多肉、高动物油饮食,饮浓咖啡浓茶、体力活动过量等,均被认为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综合预防
 通常,脑卒中后两年内,25%的患者会再发脑卒中或其他血管性事件。脑卒中后的5年,42%的男性患者及24%的女性患者会再次发作脑卒中,且其中65%为缺血性脑卒中。随之带来的其他问题包括身体残障、认知障碍及抑郁状态等逐渐成为社会的巨大负担。在当前人类向老龄化社会转变,脑卒中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的情况下,预防脑卒中的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与迫切了。当前,对脑卒中的预防医学研究,包括“一级预防” 发病前针对其已知危险因素的早期预防;包括:
 ①普查、普治高血压。已证实为预防与控制脑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强调对高血压早期。严格与持久的控制,特别要定期进行人群体检,及早发现无症状的高血压患者。
 ②积极发现TIA患者并治疗,由于TIA是完全胜卒中的“前身”,因而积极治疗TIA可有效减少卒中的发生。
 ③积极发现其他“卒中倾向个体”,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危险因素的损害。如对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的积极治疗,均对其可能发生的卒中后果起预防或延迟作用。
 ④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劝人们合理饮食。减少吃盐量,中年以上适当补充钙剂,增加蔬菜,水果与蛋白质饮食,适当控制体重与动物脂肪摄入,加强体育锻炼,不吸烟,少饮酒,劳逸适度,心情舒畅,保持心理平衡。
 预防尚包括对卒中诱发因素如过劳,精神刺激。气温骤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卒中预报及早期发现的研究等,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与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卒中的二级预防
 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已经发生一次或多次卒中的患者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肥胖、抗血小板聚集,抗血凝,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改变生活方式等,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卒中患者再次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总体生存率。
 
 针对血栓性卒中的发病机制进行,如小血管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液成分和凝血机制等预防,抗栓药物针对不同的病因可选用阿司匹林、氯比格雷、西洛他唑,华法令等,治疗动脉硬化可选用他汀类药物等,在二级预防干预过程中广东省人民医院目前开展了高血压的科普宣教、血脂科普宣教、肥胖科普宣教,通过科普宣教,建立卒中登记制度。增加人们对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认识、治疗和控制,促进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热门推荐